從4個月到12個月:寶寶副食品順序詳細指南

當我寶寶即將滿四個月時,我的醫生、托嬰老師,以及身邊其他媽媽關於副食品的建議讓我感到非常緊張和困惑。醫生說可以六個月再開始,而托嬰老師則說太早開始會影響奶量攝取,建議九個月再開始(什麼?!)。身邊有些媽媽前輩四個月就開始讓寶寶試泥,但也說六個月再開始也沒問題。沒有人能給我一個確定的答案,所以我只好自己查資料、摸索和實驗。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手指食物,並概略提到了常見的嬰兒副食品引入方法。這篇我想分享完整的經驗,包括副食品何時開始、順序如何,以及我使用的工具、方法和心得。

點這裡免費索取 一歲前的 100 種食物清單

副食品開始時間:到底是4個月還是6個月開始?

首先,副食品顧名思義是輔助性質,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還是奶。這裡探討的是什麼時候應該讓寶寶第一次接觸奶以外的食物。

在研究副食品開始時間時,我發現這個議題主要圍繞兩個重點:一是食物過敏,二是噎食風險。從食物過敏的角度來看,越早接觸高過敏原,未來身體免疫系統對該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的機率越低,因此四個月大時即可開始。從進食安全的角度來看,寶寶需要有足夠的頸部支撐,才能避免噎食風險,所以建議六個月大有辦法自己坐挺再開始。

從食物過敏的角度:把握寶寶4-9個月「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期

食物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接觸到陌生的外來物質後產生過度反應,例如出疹子、氣喘、心率加快、噁心嘔吐等,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休克。我印象中在台灣,很少聽說有人對花生或蛋過敏(家裡長輩完全不懂也沒有問過我,早已經餵我的大寶吃下一整顆蒸蛋)。然而,在北美,有些學校甚至禁止攜帶堅果類食物。

我很好奇,為什麼食物過敏成為現今的一個大問題,而在我們父母那一代幾乎沒聽說過?經過一番資料查詢,我歸納出了一些非專業的推測原因:

  1. 交通便利和加工食品的普及使人們接觸到更多以前無法接觸的食物:以前,人們只吃自己家鄉的食物,也沒有添加其他成分,接觸過敏原的機會較少。例如,內陸地區的居民可能從未吃過海鮮,從未接觸過就不會知道自己對海鮮過敏。同時,由於沒有接觸過海鮮,內陸居民的免疫系統可能更容易對海鮮蛋白產生排斥,引發過敏反應。
  2. 醫學進步使我們對症狀和疾病原因有了更多了解:以前,有人因嚴重過敏反應導致休克死亡,但當時醫療知識不發達,無法了解原因。因此,食物過敏並不是現代才出現,而是現在我們才知道那是過敏引起的。

十幾年前,人們剛對食物過敏有初步了解後,多數專家建議六個月後才開始添加副食品,尤其是有家族過敏史的孩子。他們建議延遲接觸高敏食材,甚至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避免食用這些食物,以降低胎兒過敏風險。然而,現代醫學證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過晚接觸高敏食材反而可能提高過敏的風險。

研究指出,孕婦或哺乳期媽媽食用堅果,微量的堅果蛋白可以誘導寶寶對堅果的免疫耐受,而不是致敏。早期且持續少量接觸過敏原能夠增加寶寶的免疫耐受性,從而降低未來發生食物過敏的風險。(參考 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

目前多數醫生建議4-9個月是寶寶「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期,在這段時間內,少量且持續地接觸高敏食物可以大幅降低寶寶未來對這些食物過敏的風險。

從進食安全的角度:寶寶滿6個月能坐穩後,再開始給予顆粒和手指食物才更安全

時下流行的寶寶主導離乳法(BLW)主張等寶寶滿六個月,能夠坐穩、脖子能挺直、手可以抓握時再開始引入副食品。這種方法鼓勵寶寶通過自我探索來發展對食物的認識、喜好,以及咀嚼和處理食物的技能。BLW還提倡讓寶寶自主進食,與大人同桌進食,邊玩邊吃,減少進食時的壓力。寶寶可以通過觀看父母如何進食來模仿並對食物產生興趣。

接觸多樣口味和質感的食物,而不僅是泥狀食物,能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並提高對新食物的接受度,降低未來挑食和食量少的機率。然而,給予寶寶泥狀以外的固體食物時需要注意噎食的風險,特別是在寶寶的吞嚥技巧和口腔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的時候。所以一般建議寶寶六個月後,當他們的消化系統更成熟、能夠坐直、脖子能夠挺直時,才開始給予泥狀以外的固體食物。

並行餵泥法與手指食物:4個月開始少量多樣化試敏,6個月開始逐步增加固體、顆粒和手指食物

綜合以上兩大考量,我發現近年來在台灣流行的做法是結合傳統餵食法和手指食物,這也是我所選擇的方式。

當寶寶四個月大時,可以從餵泥狀食物開始,每天選擇一種食材讓寶寶嘗試,每次少量給予,從 1 小匙開始,選擇容易消化的副食品,並觀察寶寶的反應和排便情況。高敏食物可以在白天給予,並且在可觀察過敏反應的情況下少量試吃。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讓寶寶接觸各種不同的食材,並逐漸從非常稀的流質食物增加稠度,讓寶寶學習從湯匙吃到比奶稠一點點的食物,練習吞嚥。同時,也可以在吃東西時給寶寶看,激發他們對大人食物的興趣。等到寶寶六個月大,可以坐穩並能用手抓取食物放入嘴巴時,除了繼續餵食泥狀食物外,也可以開始慢慢提供手指食物,逐步過渡到自主進食。

副食品順序:各階段食物型態參考、經驗及心得

在大寶出生時,我是一名職業婦女。生完小孩後,我做完月子,一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由於我身處美國矽谷,缺乏台灣家人的支援,也沒有許多便利的選擇,再加上與托兒所老師的意見不一致(這並不是責怪老師,我理解他們對寶寶在托兒所可能出現的過敏反應、嘔吐或噎食的擔憂),我整理了我在2023年副食品引入的方法和經驗。

4 到 6 個月:以流質和泥狀食物為主,重點是試敏

在寶寶四個月開始接觸副食品的階段,由於他們的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建議以泥狀和流質食物為主。同時,少量且持續接觸高敏食物也是這個階段的重點。

  • 每天只嘗試一種新食材,最好在白天,特別是高敏食物要觀察過敏反應: 食物以泥狀和流質為主,例如十倍粥,質地應如優格般滑順無顆粒。每天可以嘗試一種新的食材,不需要連續多天吃同一種。已經吃過的食材可以少量混合新食材,增加口味的多樣性。觀察寶寶對食材的反應和排便情況,如有輕微過敏反應,不必驚慌,幾天後再嘗試該食材。確實記錄寶寶的狀況,遇到不確定的情況隨時諮詢醫生。高敏食物每隔幾天少量給予,訓練寶寶的免疫耐受性。
  • 副食品不應該取代任何一餐奶: 一開始可以從一兩湯匙(約5-10毫升)開始嘗試再慢慢增加。如果寶寶因為副食品而減少喝奶量,可以考慮調整副食品的量或餵食時間。此階段副食品不應取代奶的營養。
  • 使用湯匙餵食,不應放在奶瓶裡: 曾經有方法將米精加在奶裡,說這樣讓寶寶晚上睡得更久,但這樣做有窒息的風險!寶寶需要慢慢學習吞嚥比奶更濃稠的流質食物。餵奶時仰躺的姿勢容易讓寶寶噎到,並且這也剝奪了寶寶學習從湯匙吃東西的機會。即使在四個月時,流質食物更接近液體,仍建議使用湯匙餵食。

身為上班族媽媽,我一開始選擇了以下現成的食品:

  • Ready, Set. Food! 的 Mix-In:作為新手媽媽,我不太清楚如何讓寶寶少量接觸高過敏原。在需要上班、托兒所老師無法協助的情況下,我擔心錯過了訓練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期。因此,看到 Ready, Set. Food! 包含美國 FDA 列出的九大過敏原,我決定使用它。Stage 1 和 Stage 2 是可以加入奶中的微量粉末,每天早上,如果有時間,我會將一包粉末加到當天餵的泥裡,來不及的話就加在早餐奶裡。經過一兩個月,我很放心寶寶對牛奶、蛋和花生這三個主要過敏原沒有過敏反應。後續的 Stage 3 必須加入湯匙餵食的泥粥中,我每天早上在送寶寶出門前餵食,讓我安心寶寶持續接觸九大過敏原,且無過敏反應。Ready, Set. Food! 後續推出了很多其他產品,我還沒有嘗試過。
  • Little Spoon 的有機蔬果泥:當時,Little Spoon 剛開始推出,並且有很大的折扣。它提供了多樣化的蔬果泥,有些是我自己不會料理的食材,而不像市售大牌只有固定那幾種選擇,因此我選擇了 Little Spoon。我當時只購買了現在的 Stage 1 的那12種蔬果,送來時是冷凍的。我會放到冰箱解凍,等到還沒完全解凍、還有一些小碎冰時,分裝到副食品製冰盒中,這樣就不用擔心一次的份量太大吃不完。
  • Baby oatmeal cereal:Baby cereal 似乎有些爭議,有人擔心重金屬污染,不建議選擇米製的;也有人說許多大牌產品添加了糖,需要注意。我並沒有深入研究這些問題,我的原則是不要一直吃同一個牌子,多換幾個品牌分散風險。我寶寶吃這種 cereal 的時期不長,大概只有幾週。我推薦 Earth’s Best Organic Whole Grain Oatmeal Cereal,主要因為它添加了鐵質,全母乳餵養的寶寶可能缺鐵,適當補充有幫助。我主要用這種 cereal 來調整副食品的濃稠度,讓寶寶練習湯匙餵食和吞嚥。一開始,我會將母乳或配方奶混入碗中,餵很稀的 cereal,幾次之後,寶寶掌握了吞嚥的技巧,接著我會偶爾將 cereal 和蔬果泥交替或混合餵食。

由於這個時期副食品並非必要,加上我上班忙碌,還沒完全掌握副食品引入的節奏,所以我們隨意進行,有時試一天,有時休一天。如果我在養育二寶時發現更好的上班族媽媽方案,會再來更新!

6 到 9 個月:一天1-2次,逐步增加固體、顆粒和手指食物

從六個月開始,可以根據寶寶的發展情況,在增加泥粥顆粒的同時,開始提供軟質易碎的手指食物,讓寶寶練習抓握,並提高手眼協調能力。這段時間應持續讓寶寶接觸多樣化的食材,特別是高敏食物,抓住寶寶免疫耐受性的黃金期。副食品的餵食頻率可以增加到每天 1-2 次,逐漸取代一餐奶,但奶仍然是寶寶主要的營養來源。

  • 逐漸增加泥粥的顆粒和稠度:如果寶寶是從六個月才開始接觸副食品,建議頭 3-5 天使用較稀的泥狀食物,讓寶寶練習從湯匙吃和吞嚥,然後逐漸過渡到質地像「嫩豆腐」一樣可以用舌頭輕壓即碎的食物。
  • 根據寶寶的發展情況,開始提供棒狀、大塊狀手指食物:此時寶寶會用舌頭和上顎壓碎食物吞嚥,因此提供的手指食物應該以能夠用舌頭壓碎的軟度為標準。詳細的手指食物方法可參考我上一篇文章。
  • 視喝奶和排便情況,少量提供水:六個月後其實可以開始讓寶寶練習喝水了,使用過濾煮沸過的開水,量不需要多。關於學習喝水,我也是超級有心得,如果你對如何讓寶寶學會喝水感興趣,請留言告訴我,我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來分享。
  • 注意鐵質的攝取:4 到 6 個月後,寶寶體內的鐵庫存會消耗殆盡,配方奶通常添加了鐵,因此特別是母乳寶寶需要額外補充鐵質。隨著奶量的減少,如果副食品中的鐵質不足,寶寶可能會出現缺鐵性貧血。你可以參考我的一歲前 100 種食物清單,上面標註了高鐵食材。

上班族媽媽我這個階段選擇的現成食品:

  • Serenity 蔬肉泥:因為 Serenity 標示要六個月後才可以食用,所以我也等到寶寶滿六個月才給他吃。我用湯匙餵寶寶吃這款肉泥,這成了我們家的「神奇法寶」。寶寶第一次吃肉泥後,竟然一覺睡到天亮,沒有起來夜奶!我嘗試過沒給他吃肉泥的情況,他會半夜起來喝奶,但只要晚餐有吃肉泥,他當晚就能睡過夜。這對我們來說實在太神奇了!在那段期間,即使我加班,老公一打一,他也會記得一定要餵寶寶吃肉泥,這樣我們才能好好睡覺😆。
  • 現成寶寶粥:身為台灣人,我還是很不免俗地認為寶寶就是要吃粥呀。當時我剛好有機會準備了大量農純鄉寶寶粥,寶寶月齡較小、吃得比較稀的時候,我會把一包分裝成三個罐子,加點水調整濃度。如果想讓寶寶攝取更多蛋白質,我會擠一些 Serenity 蔬肉泥進去。
  • 寶寶米餅/米棒:剛開始讓寶寶練習手指食物時,我感到非常挫折。無論我們如何示範,我的大寶就是不願意把食物放進嘴裡,似乎不明白如何把食物送入口中。直到朋友給了他一根米餅棒,我才第一次看到寶寶自己拿著食物吃得這麼開心!米餅棒在嘴裡含一含會軟化融化,讓寶寶體驗到自己吃東西的甜頭,從此他變得更勇於嘗試。在手指食物的初期,我用各種寶寶米餅棒讓寶寶練習自己放入口中。我曾從台灣購買農純鄉、郭老師的產品,或在韓國超市購買 ILDONG FOODIS 的米棒。
  • 超市處理好的有機蔬果/冷凍蔬果:剛開始手指食物時,需要條狀且煮熟至軟爛的食物。此時,購買超市已經處理好的蔬果非常方便!下班回家後,只需用電鍋蒸一蒸就可以給寶寶練習了。我初期會買Trader Joe’s Organic Rainbow cauliflower,root vegetable fries,baby-cut carrots 等等。如果擔心不乾淨或是農藥,就週末買各種有機蔬菜,先洗乾淨、擦乾、切成條狀冷凍備用。

從六個月大開始,一天可以餵副食品 1-2 次。由於托嬰中心這時期還沒有開始幫我餵食,我平日時還是設定一天只餵一次,通常是下班後餵寶寶粥和一兩樣手指食物作為練習。週末有空時,會增加到兩次,並在白天嘗試新食物。如果寶寶在餵食過程中想要搶湯匙,建議可以準備幾支安全的寶寶湯匙,幫寶寶挖好食物,讓他嘗試自己將食物送入口中,這樣同時也能練習使用餐具。

9 到 12 個月:一天2-3次,建立用餐習慣

這個階段寶寶會用牙齦輕度咀嚼將食物壓碎,即便還沒有長牙齒也可以進入這階段喔!副食品的餵食頻率可以增加到每天 2-3 次,逐漸取代兩餐奶。

  • 訓練少量喝水:如果在之前的階段還沒有開始練習喝水,現在是養成寶寶喝水好習慣的最佳時機喔。
  • 依寶寶發展情況,開始提供丁狀手指食物:九個月大的寶寶開始發展鉗狀抓握(pincer grasp) 的精細動作。如果寶寶已經能夠順利吃棒狀食物,現在可以開始提供一兩種丁塊狀的食物讓寶寶練習。這些食物應該具有容易壓碎的軟度,例如「香蕉」的質地。
  • 逐步建立吃飯儀式,培養良好的用餐習慣:這個階段的寶寶有時會在用餐時分心,對周圍的事物比對食物更感興趣,這是正常的現象。不要強迫寶寶把碗裡的食物吃光光,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食,即使弄得滿地都是也無所謂。如果孩子喜歡玩食物,就讓他玩。讓寶寶習慣只在餐桌或特定的地方用餐,例如必須坐在餐椅上才能吃飯,離開餐桌就收走食物。盡量與大人一起共桌吃飯,不要有電視或其他非食物的玩具干擾。用餐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有時甚至更短),當寶寶顯示出對食物不感興趣時,將食物收走才給予其他玩具或讓寶寶下桌。

作為上班族媽媽,在這個階段我選擇的現成食品:

  • 堅果泡芙:讓寶寶持續少量接觸高敏食物是培養免疫耐受性的重要步驟。當寶寶開始具備抓取和咀嚼能力後,堅果口味的寶寶泡芙不僅能訓練手眼協調,還能同時引入堅果這種高敏食物。我當時購買了 Puffworks 和 MightyMe 的產品。
  • 寶寶吐司:我選擇了 Food For Life 的 Ezekiel 4:9 Low Sodium Bread,因為它低鈉不含糖,被我們媽媽群稱為寶寶吐司。我通常會在 Whole Foods 的冷凍櫃找到它。為了避免寶寶因為咬不斷而噎到,我會稍微烤過,再塗上無糖無鹽花生醬或無糖果醬,將吐司剪成條狀或丁狀給寶寶食用,有時也會做成法式吐司。

我的大寶到了這個階段已經能夠很好地進食,我準備食物的選擇也變得更靈活。因此,除了現成食品外,我更多時候會備餐冷凍或快速現做。例如蒸糕、一口小饅頭、蒸蛋飯、蒸蛋麵等。我們的托兒中心在寶寶滿九個月後才開始願意幫忙餵副食品。早上,寶寶喝完早餐奶,消化30分鐘後,如果有時間我會給寶寶一些手指食物作為早點練習(如果時間來不及就跳過)。中午,我會帶一小罐寶寶粥(後來逐漸改為帶2-3種手指食物)去托兒所,寶寶在那裡另外會喝2-3次奶。我下班回家後,寶寶會和我們一起共桌吃晚餐,睡前再喝睡前奶。


結語:關於1-2歲的部分,我會在下篇繼續分享! 作為第一次當媽媽的我,現在寫起來看似輕鬆自如,但我深知育兒這一路上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帶來的緊張和壓力。在這期間,我也多次因寶寶的飲食進度等問題感到挫折。如果你正在經歷這段過程,遇到什麼困難,或者只是想找個人聊聊,歡迎隨時聯繫我,我很樂意成為你育兒路上的朋友!

個人頭像照片
Rosemarie
訂閱
通知關於
guest

0 留言
回饋意見
查看所有留言
本文目錄